通州时空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汽车 > 编辑推荐 > 正文

关于汽车行业的深切思考

2009-05-24 00:00阅读:866次btcbd
第一,关于发动机.百公里油耗的迷思.
有一次看尹同耀说奇瑞的目标是花几年时间把汽车发动机的百公里油耗降低到3升.我对这个决策一分为二看了一下,结论是:有眼光,可惜短了点.
为什么说有眼光呢?汽车发动机目前是烧油的,油耗高了就没市场,同时也说明发动机效率低,污染大,所以,一定要降低油耗提高效率才能保住市场.而且,百公里油耗3升的目标,不可谓不难.就算用奇瑞的最小排量的0.8升排量发动机来实现,也有难度.找一个挺有难度的指标来当目标,如果实现了,好像可以把竞争对手逼得难受.所以,可以说是有眼光的.如果他定了个百公里4.5升的目标,那么,他的眼光就短了些,因为这个目标比三升的目标容易达到.
但是,我觉得他的眼光还是短了些.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尹同耀的地理知识多一些,他就应该知道目前地球的可开采石油还可以开采多少年,如果他的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再强点,他可以算到花多少投入能把百公里油耗从8升改进到6升,又要花多少投入才能从6升改进到4升.又得花多大的代价才能从4升改进到3升,或许,花无穷大的投入都不能再改进到2.9升.
如果想想日本人成功的经验,再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日本人是在其对手美国人的薄弱环节下的手.那个环节就是能耗.当美国人的车百公里油耗是10升的时候,日本人把它改进到了8升,所以日本人成功了.现在,日本人把油耗稳定在6升,继续领先.但日本人在舒适性上又找到了欧美车的弱点,所以,它也成功了.
日本人的成功,是用较低的成本,选中了竞争对手的弱点进行改进提高,所以成功了.
现在,把油耗从6升,改进到5升,已经得花10倍于把油耗从10升改进到8升的投入了,这个时候,尹同耀出现了,他说要把油耗从6升改进到3升.
我感觉,这个目标的投入产出比不会很好看了.
如果尹同耀不局限在汽油机上,他把眼光放多点到非汽油发动机上,特别是那些可再生能源上,未来可能更好.
就算他把超节能的汽油机当成目标,我认为他也应该多想想除开铁和铝以外的发动机.不一定要在别人消化过的馒头上再去找营养成分.

第二,安全性.
车的安全性一直是日本车的弱项,或被说成是日本车的弱项.日本车是中国车的最大竞争对手.尹同耀怎么不把安全性拿来当子弹对付日本车呢? 如果尹同耀能做出在安全性上可以藐视天下所有车的奇瑞车的话,日本车就难过多了.
安全性关键点之一就是确保车的乘员舱不变形.在设计上简单地加强A柱以后的结构强度,就可以达到目的.这个应该比把发动机油耗从6升降到3升容易得多.
通过采用车外电子设备,对路况/临近的车和行人的判断,提高主动安全性,是一个不错的提高安全性的途径.几年前我买车的时候就想过,最近看到沃尔沃做了,不知道奇瑞是不是要等人家把所有专利都申请湾了再去买?或者是赶紧自己也整几个这样的专利来先把地给圈了再说?

第三,总体拥有成本
汽车买来了必然要维护要维修.国产车应该在维护维修问题上找到进口车的死穴.
如果一台车的机油必须要到专业店去更换,那就必须要多花人工费.如果那个排废油的口能做到不用抬升汽车,就可以打开,那么,不用到专业店就可以更换机油了.这个改变不是很难的高科技.
如果汽车内部的部件组装,线路布设能考虑到维修维护,那么,可以极大降低维护成本.
这些都不是高科技,只需要一点对维护维修阶段的"人文关怀".
一台车,大致上维护和使用成本能抵得上这台车的购买成本,如果降低了维护使用成本,就等于给买车者提供了购买另外一台车的钞票.显然是促进汽车消费的.

第四,车体
汽车要用钢板来做,从矿石到车壳,花费了多少能源?我们知道钢材冷扎是异常耗能的.
如果把车体的主要结构改用铸造或采用新材料替代钢板,那么将极大降低总体能耗.也可能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提高性能和安静性.
我们敢突破常规吗?我们只能,只敢购买人家的专利过活吗?

第五,赶超
赶超日本车/赶超德国车,算是目标了.可是,我一直纳闷,德国和日本当初怎么就没有赶超日本或德国车的口号或目标呢? 大概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要超越的目标了吧.
只有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对手,才能成为人家的赶超目标,不是吗?
所以,那些把奇瑞当成赶超目标的,把长安当成赶超目标的,把丰田当赶超目标的,最好把目标再放到自己身上来.别人的缺点,不能算自己的优点.不要以为人家有缺点,自己就强大了.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追求到完美.别人的优点,是用来借鉴的,不是用来照抄的也不是用来吓唬自己的.